阳江市中小企业协会,阳江市企业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关注 >

谭中明:走在“文技工贸”一体化路上

更新时间:2013-03-06 08:00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3-06 08:00

 

  坐在用“刀文化”装点的工作室里,谭中明怡然自得。

  

   一位典型的阳江五金刀剪外贸老板,创业前半段走着与他人相似的工贸结合之路。企业稳步壮大后,他尝试向冷冰冰的金属工业品注入文化的味道,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科研成果落地推动企业转型的机会。他,就是阳江市佰伦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谭中明,正带领企业走在“文技工贸”一体化的新路上。

     当刀与文化融合后,刀就有了灵魂,有灵魂的物品自然受欢迎。

     工贸结合是阳江五金刀剪普通采用的一种经营模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模式对稳定行业利润、增强企业应对市场波动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从某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永恒的行业,没有夕阳也没有朝阳的概念。

     一点点的技术改进、一点点的产品创新,都会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我做企业、做产品的乐趣,很大程度源于此。

     谈企业

     好产品要看它与文化的关系

     记者:你觉得自己的企业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谭:我们在阳江刀剪与阳江文化的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个好产品,首先是要看它与文化的关系。在众多阳江刀剪企业中,佰伦推出了自己的“科技文化刀”,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记者:对刀而言,这种文化指的是什么?

     谭: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中国刀文化历史悠久,阳江有超过1400年的刀剪制作历史,刀剪文化底蕴深厚。阳江地区悠久的刀剪业发展历史、独特的刀剪制造工艺和刻苦、坚韧、创新的行业精神,形成了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阳江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进取创新精神于一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当刀与文化融合后,刀就有了灵魂,有灵魂的物品自然受欢迎。

     记者:要理解文化对制刀业的影响似乎并不容易。

     谭:文化的影响力是共性的。做刀不是我们特有的行业,从欧洲老牌工业国,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制刀历史和产业集中地。比如英国的谢菲尔德,曾长期为英国皇家贵族生产餐具,法国的克林根塔尔生产的冷兵器,在拿破仑时代名噪一时。这里面,就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至今依然可以追溯。但现在这些地方的制刀业都已近乎消亡,少数祖辈传承下来的从业者,为了维持生存发展,甚至还向中国下单购买刀具备货。我到过这些地方考察,与当地业界交流时,他们都纷纷叹惜,在全球一体化和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企业一味与竞争对手拼技术、拼成本,没有把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没有好好发挥这些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导致了传统产业的衰亡。

     记者:技术不重要吗?

   谭:技术在不断进步。100多年前,我们的刀只有铁和碳两种成分。不锈钢是英国科学家在20世纪初发明的,在铁中加进了镍和铬后,钢材的抗腐蚀和硬度大大增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锈钢。后来不锈钢的应用越来越广,刀剪行业目前的生产原材料几乎全部采用不锈钢。但不锈钢并非一个完美的选择,长期与弱酸性的食品汁液接触,不锈钢刀具难免会释出镍铬等重金属离子,这也正是阳江乃至国内刀剪产品多次遭遇欧盟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所以还要进行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革新,但是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需要积累,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记者:这种结合,佰伦是如何做到的?

   谭:佰伦用现代技术做出的三种科技文化刀,复刻版“阳江古钢刀”、可弯曲陶瓷刀“石美湾弯”和业内首创的钢芯瓷面刀“剑胆琴心”,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体现。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为解决不锈钢刀具的重金属释出问题,佰伦近年来在陶瓷刀研发上花了很多精力。陶瓷刀化学性能比不锈钢刀稳定,但物理性能如抗弯强度、韧性都较差,受力撞击时易折断。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进行改良,一是用更细颗粒的陶瓷粉和更好的增韧剂,开发出可微弯的陶瓷刀;二是以钢为刀架,覆以陶瓷面,仅露一线钢锋锋利柔韧。新产品的研发都取得了成功,后来我在研究阳江陶瓷文化史时发现,这两个产品竟然很巧合地都蕴含着文化的因素,于是分别把它们命名为“石美湾弯”和“剑胆琴心”,“石美湾弯”源于对阳江陶瓷史记“石湾文化”的追溯,“剑胆琴心”则为纪念现藏故宫的宋阳江陶瓷窑制的“修身理性琴”。

     谈行业

     阳江五金刀剪业的技术创新仍然远远不够

      记者:佰伦是近几年来在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中崭露头角,企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谭:我们走过了一个从单纯的出口贸易,到工贸整合发展路子。我1993年做外贸,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做15年外贸之后,觉得自己生存没有压力了,这时才考虑去做自己个性的企业。佰伦原来是我做外贸出口时的代工企业,我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时候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将它买过来,现在企业已发展到有500多名员工。

      记者:工贸结合似乎是出口企业一条通用的路子?

      谭:阳江五金刀剪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身处其中的,是一个个典型的中小企业,工贸结合是阳江五金刀剪普通采用的一种经营模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模式对稳定行业利润、增强企业应对市场波动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一开始,我们做的是纯外贸,那时做的人少,只要简单识点英语,人勤快点,就能找到客户。到后来,客户多了,出口量大了,需要一个团队去服务客户,做好新产品研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这就要外贸与实体工厂结合。但是现在,这个模式已经不够用了,我们现在尝试着“文技工贸”一体化的新路子,让文化内涵、科技创新为企业、为产品背书。比如,我们建成唯一一个市级五金刀剪技术研发中心,率先在全市推出“科技文化刀”概念等等。

      记者:过去十多年,阳江五金刀剪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今后还会这样吗?

      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行业不会消亡,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从某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永恒的行业,没有夕阳,也没有朝阳的概念。我们没有看到有什么技术的改变或者生活模式的改变而导致刀剪产品的消亡,所以这个行业亘古不变。阳江的刀剪产业,要持续过去三十年那种全面爆发的态势,已经不大可能,在稳定的市场需求中,机会存在细分领域中。对企业来说,日子好不好过,关键是看你在这个行业里处于什么位置。

       记者:行业的稳定是否会导致企业产生某种惰性?

      谭:五金刀剪产品的技术创新主要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佰伦和其它许多企业都作了探索,但总体而言,创新还远远不够。陶瓷刀是近年来新兴的产品,但占刀剪总产量的份额只有几个百分点。就金属刀而言,国内90%的产品都是采用2cr13不锈钢。但它并不是做刀最好的材料,国外高端的厂都不用这种材料了,只是因为这种材料较容易轧成板材,刀厂也比较容易加工,生产技术门槛较低而已。一种材料打天下的情况不改变,新生产工艺无法引进和推广,刀剪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就无从谈起。

      记者:那你觉得目前技术创新的突破方向在哪里?

      谭:佰伦参与科工信局牵头做的阳江刀剪技术路线图,其中一个重点是推广采用新材料与新技术结合的方法——粉末冶金生产工艺。粉末冶金方法制备材料、粉末压制等工艺在国外已经是成型的主流技术了,但在阳江还处于空白。相关的生产设备我们已经引入,正在进行试产。

     

谈个人

     只要技术上没有障碍,我会尝试做全新产品

      记者:除了“科技文化刀”外,听说你还有另外一个产品创新的秘密武器?

      谭:是的,但它与五金刀剪无关。本人是全国照明学会下属光生物关系研究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2009年参加一次全国的科协年会,在一次分组讨论上,大家谈到 LED 的上游核心技术都被欧美发达国家掌控,专家组的建议是我们多在下游应用端建立我们的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多推动 LED 技术与本地产业的结合。我是读理工科,一听就觉得这东西有搞头,回来后最初时想跟五金刀剪业结合的,甚至还尝试在刀上增加灯光效果,后来调整了思路,最终定格在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新型功能 LED 产业化应用于捕鱼船舶装备研发”项目上。

      记者:五金刀剪企业向另外一个陌生领域拓展,需要十足把握吧?

      谭:我们有信心。LED的优点大家都知道,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光谱缺乏连续性,发热量大,但用在海洋捕捞上,这些缺点就成了最大的优点。各种鱼对灯光的颜色敏感都不一样,传统的钠光灯,做不到色温的调整,LED有用武之地,在海水中使用, LED 灯有了最好的散热条件。LED技术与阳江渔业的对接,可谓是妙手偶得,这个理念我向国家有关专家阐述时,大家一致高度认可。两年来,佰伦在这个项目上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最近几个月准备上船出海捕捞实地检验效果。我们期待收获的季节。

      记者:你似乎对新技术的行业应用特别钟爱?

      谭:做企业的人有很多种,我是那种有点“技术控”的,可能与我读理科的经历有关系。我在厂里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摆着各种专业的设备和仪器,我在里面度过相当多的时间。一点点的技术改进、一点点的产品创新,都会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我做企业、做产品的乐趣,很大程度源于此。所以,我不会排斥一切新的东西,只要技术上没有障碍,我就会尝试做全新产品。现在佰伦是两条腿走路了,科技文化刀是升级,LED渔业应用是升级,可以的话,还会有第三个方向。

     采访手记

     认真执着的乐趣

     谭中明坐在装修古色古香的办公室里,斯文而儒雅,但谈起自己的企业、产品和技术时,仿佛换了另外一个人——执着,认真,富有激情。

      经营管理一家企业的乐趣何在?许多人的答案也许是——赚钱,但谭中明有着多项选择:钱要赚,更要满足自己的价值追求,并从中寻找到无穷乐趣。

     因为这份追求,谭中明不怕别人说是“技术控”、“文化控”;因为这份乐趣,他比我们常见的企业老板更多几分认真与执着。五金刀剪行业已有国标,谭中明投入组建起全市唯一一家市级五金刀剪技术研发中心,为了使产品的技术指标能提升一点,与世界先进接轨;为了查证阳江制刀业的传统工艺与历史渊源,他数次翻遍《中国通史》,找到关键词后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为了验证对 LED 技术应用的一个设想,他经历多次无功而返后最终获得认可,并寻得企业转型的可行之路。

     出于对行业发展的期盼,总有人习惯将阳江的刀剪业与世界级品牌相比。谭中明很清楚两者的差距,但他更喜欢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差距:“那都是上百年的品牌,几百年的产业,要赶超他们,需要技术的积累,需要文化的积淀。佰伦不求最大,只求最好,我相信能够用二三十年,来走完他们上百年的路。”

      把一家五金刀剪企业的寿命设定为几十年甚至更长,还真是离不开“认真执着”几个字。对有此志向的“刀老大”们,笔者默默祝福:“路长着呢,走好!”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